
技術團隊
依托于重慶理工大學、清華大學蘇州汽車研究院、重慶汽車智能制造與檢測產業技術研究院的平臺優勢和人才集聚優勢,公司組建了實力雄厚的研發團隊。構建了包括知名專家、杰出教授、博士、項目經理、試驗工程師和試驗技師在內的人才體系,開展汽車電子先進測試、分析技術和優化設計研究,能為客戶提供全面專業的一站式服務。
石曉輝
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重慶清研理工電子技術有限公司技術委員會 主任。
1985年畢業于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歷任重慶大學蝸桿實驗室主任、蝸輪研制中心主任助理,重慶理工大學汽研所所長、車輛工程系副主任、機械工程系主任、重慶汽車學院院長、重慶理工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國家首批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重慶市首席專家工作室領銜專家,重慶市“九五”立功獎章獲得者,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重慶市汽車工程學會理事長、環重慶理工大學創新創業生態圈專家委員會主任。主要研究自動變速器試驗檢測技術、新能源汽車分析測試技術、智能診斷技術、傳動系統NVH測試分析技術、在線檢測技術、道路模擬技術、虛擬試驗技術、新型傳感器等,先后在國內外發表論文100余篇,獲發明專利30余項,出版著作10部。主持國家級、省部級及橫向課題200余項,獲得國防科技進步二等獎、重慶市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中國汽車工業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機械工業科技進步二等獎等獎勵。

李旭
博士(后),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重慶清研理工電子技術有限公司技術委員會 副主任。
2008年獲重慶大學電氣工程專業博士學位,同年加入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從事汽車電氣系統集成與匹配開發工作。2010年7月-2013年5月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博士后,2015年11月-2016年12月國家公派全美電磁兼容(EMC)專業排名第一的美國密蘇里科技大學EMC實驗室訪問學者。2013年被評為重慶市“百名工程技術高端人才”。2014年晉升為長安汽車公司P5級技術專家。2016年8月任中國汽車工程學會電磁兼容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2017年12月任重慶市《電動智能網聯汽車電磁兼容開發與整車集成》創新創業團隊負責人。2017年重慶市江北區“A級”人才綠卡獲得者,并破格晉升為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教授級高級工程師。2018年3月起任重慶清研理工電子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并兼任重慶清研理工汽車智能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長。第一完成人獲得重慶市、兵裝集團和中國汽車工業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三等獎3項。發表SCI/EI研究論文30余篇,獲得發明專利授權5項,主持重大技術攻關項目3項,獲資助經費2000余萬元,參與國家重大項目3項。電子科技大學協議研究員、重慶大學“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企業授課導師、重慶科技學院碩士生導師、重慶理工大學碩士生導師、重慶市電磁兼容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技術委員會委員等。

陳勇
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重慶清研理工電子技術有限公司技術委員會 委員。
2007年6月獲得重慶大學工學博士,2007年6月到電子科技大學自動化工程學院工作,2013.2-2014.1到澳洲阿德萊德大學訪問學者,訪學期間走訪墨爾本大學、新南威爾斯大學、悉尼科技大學、悉尼大學等七所高校。2013年聘為博士生導師,2014年入選第十一批四川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2015年7月晉升為教授,2015年8月訪問柏林工業大學,2016年6月為電子科技大學電動汽車動力系統與安全技術研究所所長。IEEE Senior Member,中國電機工程學會高級會員,中國自動化學會(技術過程的故障診斷及安全性專委會委員,數據驅動控制、學習與優化專委會委員,可信控制系統專委會委員),中國電源學會新能源車充電與驅動專委會委員。他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先進控制技術、信號處理、故障與容錯、電力電子技術、電機控制、新能源汽車安全控制及智能交通。在國內外著名期刊和國際會議發表論文100余篇,被SCI檢索70篇,EI檢索11篇,省部級獎3項,申請專利100余項,授權36項,轉讓2項 。

陳嵩
博士,副教授,重慶清研理工電子技術有限公司技術委員會 委員。
2008年畢業于北京交通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獲博士學位。2015年11月-2016年11月國家公派美國密蘇里科技大學EMC實驗室訪問學者。歷任洛陽國脈通信有限公司、北京思安華勝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交通大學技術專家和副教授等職。主持和參加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軌道交通車站噪聲及電磁輻射傳播機理與控制技術研究”,中央高?;究蒲小盎诙嗤ǖ雷V相關分析的列車電磁干擾診斷技術研究”,北京市科委“軌道交通電磁環境監測與安全預警系統”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重點項目“高速動車組電磁兼容性基礎理論及關鍵技術研究”等項目47項。擅長軌道交通系統/機電一體化系統的電磁兼容技術、電測儀表與測試技術、變流器電磁特性、儲能技術及電池檢測管理、強電磁場傳感器技術等。開發出APD/CRD/PDD統計參量測量儀和測試系統、列車車載列控設備電磁環境監測系統、傳導騷擾四通道同步實時頻譜測量儀、地鐵通信機房電磁環境監測系統和高壓瞬態場傳感器及光纖傳輸裝置等。發表論文20余篇,編寫著作3部,國家發明專利5項,獲得中國鐵道學會鐵道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

賈晉
博士,高級工程師,重慶清研理工電子技術有限公司技術委員會 委員。
師從國際著名汽車電子專家Stephan Frei 教授,2015年6月取得德國多特蒙德工業大學工學博士。主要從事電動智能網聯汽車電磁兼容,電動智能網聯電子電氣可靠性,信號完整性,電磁場算法等相關領域的研究。從事EMC行業10余年,精通主流電磁場仿真軟件與二次開發軟件,精通電子電氣測量系統,半波暗室,混響室測量等實際工程設計要求。先后在德國多特蒙德工業大學BoardSystem實驗室,德國 Er. Ruhr 新能源技術咨詢公司從事EMC相關的研究工作。先后參與和負責國內外項目8項。發表國內外雜志會議論文30余篇。曾獲德國工學博士答辯“優秀”等級,德國杜塞爾多夫EMV 2012 年青年工程師稱號。累計負責及參與科研項目經費800余萬元。

畢闖
博士(后),副教授,博士生導師,重慶清研理工電子技術有限公司技術委員會 委員。
2008年畢業于電子科技大學,獲得碩士學位。同年,獲得愛爾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全額獎學金資助,2008年-2012年在愛爾蘭都柏林大學(University College Dublin)電子工程專業攻讀博士學位,于2012年獲得博士學位。2015年被認證為四川省海外留學人員身份,獲得四川省海外高層次留學人才身份。于2012年6月入職電子科技大學。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在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從事博士后研究,并獲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面上資助(一等資助)。博士后研究期間,獲得重慶市博士后國際學術交流計劃資助,研究團隊榮獲重慶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020年6月至今,擔任重慶清研理工電子技術有限公司技術委會會委員。目前,擔任中國電工技術學會能源互聯網裝備技術專業委員會《低壓直流配電網DCDC變換器技術規范》團體標準工作組成員、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IEEE P2956標準工作組成員等。

高新杰
博士,高級工程師,重慶清研理工電子技術有限公司技術委員會 委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電磁兼容與電磁環境博士,師從著名電磁兼容專家蘇東林院士。具有電磁兼容領域10年以上的工作經驗,較高的電磁兼容技術能力,從0-1建立起整車系統級EMC設計流程及開發方法、建立完善的EMC管控及交付物體系、 建立了專業的整車及部件EMC團隊、率先開展了復雜電磁環境下車輛適應性研究、深入開展了電機系統EMC優化設計研究,參與制定多項國家標準,在國內外期刊發表10余篇高水平學術論文。SAC/TC79/SC4委員,中國汽車工程學會電磁兼容分會專家組成員。

賈科林
博士,高級工程師,重慶清研理工電子技術有限公司技術委員會 委員。
2012年于瑞典皇家理工大學取得工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放向為電驅動系統電磁兼容產生機理分析。中國汽車工程學會認證高級工程師。畢業后就職于瑞典龐巴迪,沃爾沃集團等國際知名企業,擔任高級研發工程師主持參與了多項電驅動系統開發和系統EMC設計項目,具有較強的電氣領域項目開發、執行和領導能力。作為外方專家參與主持了四川省國際合作項目,取得豐碩研究成果。獲得重慶市鴻雁人才稱號。從業至今擁有多項電驅動系統領域相關專利,在國際知名期刊發表多篇文獻,積極參與行業規范制定,并在國內外會議中多次發表主題演講。

吳小珊
博士,重慶清研理工電子技術有限公司技術委員會 秘書。
2015年重慶理工大學車輛工程專業碩士,2022年重慶大學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院博士。主要從事汽車動力傳動系統性能測試分析和新能源汽車電驅動系統EMC測試分析。從事汽車傳動系統實驗室建設、項目管理和EMC實驗室建設管理多年。負責試驗檢測、技術服務項目50余項。發表SCI/EI收錄論文5篇,獲得發明專利授權4項。

廖興林
博士,重慶清研理工電子技術有限公司技術委員會 委員。
2012年畢業于西南交通大學,獲工學碩士學位,2018年獲得重慶大學電氣工程專業博士學位。曾主持和參與“變流器熱應力疲勞壽命評估及控制策略研究”,“輸電裝備用IGBT器件特性與可靠性評估技術”等項目。在汽車電子可靠性設計與優化技術、寬禁帶電力電子器件可靠性建模與仿真、變換器設計和電機控制等方面具有較深的理論和工程實踐基礎。

黃岸豐
博士,重慶清研理工電子技術有限公司技術委員會 委員。
分別于2014年和2017年獲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電子工程學士及碩士學位,于2022年獲密蘇里大學羅拉分校電氣工程博士學位。他的研究領域包括功率變換器小型化設計及EMC優化,高級測試技術和功率半導體建模。黃博士在2021年獲得IEEE電磁兼容協會James C. Klouda紀念獎學金。

聯系方式
重慶市九龍坡區含谷鎮興谷路39號智能制造產業園10號樓
公眾號
